情暖妇幼 健康市北
在新手父母的育儿手册里,母乳喂养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话题。但围绕母乳喂养的各种说法中,不少是缺乏科学依据的。这些错误认知不仅会给家长带来不必要的焦虑,更可能影响宝宝的科学喂养。今天,就让我们用科学粉碎这些谣言。
谣言一:初乳量少没营养,不如丢掉
展开剩余70%产后头几天分泌的初乳,常常因量少且呈淡黄色被误认为“没营养”,甚至被直接丢弃。这其实是对初乳极大的误解。
初乳堪称“液态黄金”,虽然总量可能只有几十毫升,但其营养密度远超成熟母乳。其中富含的乳铁蛋白能抑制细菌繁殖,分泌型IgA可在宝宝肠道形成保护屏障,还有多种细胞因子能调节免疫系统。临床观察发现,尽早摄入初乳的新生儿,黄疸消退速度更快,肠道菌群建立也更顺利。这份大自然赋予的第一份口粮,每一滴都值得珍惜。
谣言二:母乳喂养时间越长越好
“母乳喂养有益,那就喂到自然离乳,三岁以内不要断奶”——这种想法忽略了宝宝生长的阶段性需求。
宝宝满6个月后,乳牙开始萌出,咀嚼能力发展需要多样化食物刺激,而母乳中铁、锌等矿物质的含量已无法满足快速生长需求。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“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”,是强调母乳在辅食添加后的持续价值,而非无限延长主食地位。若3岁后仍以母乳为主食,可能导致宝宝咀嚼功能退化,还可能因辅食摄入不足引发缺铁性贫血等问题。
谣言三:妈妈感冒了就不能母乳喂养
妈妈感冒时,家人常劝说“停几天母乳,别传染给宝宝”。这种担心其实大可不必。
感冒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而非母乳。相反,妈妈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,会在感冒症状出现后的12-24小时进入母乳,给宝宝提供被动免疫保护。此时更该坚持亲喂,同时做好防护:喂养前用肥皂洗手,佩戴医用口罩,打喷嚏时避开宝宝。若需用药,则建议咨询专业医生,选择安全药物,是否暂停母乳要听从医生建议。
谣言四:奶水清淡就是营养不足
有些妈妈发现自己的奶水像“淘米水”,对比别人浓稠的母乳就焦虑“我的奶没营养”。这种判断可不太靠谱。
母乳的质地会随喂养过程动态变化:每次哺乳的前5-10分钟分泌的前奶,含88%的水分和大量乳糖,能快速解渴并提供能量;之后的后奶脂肪含量骤增3倍,呈乳白色,负责提供饱腹感和生长所需的热量。判断母乳是否充足,更科学的指标是宝宝每日尿量(6-8次)和体重增长(每月0.5-1kg),而非奶水的浓稠度。
谣言五:母乳喂养会让妈妈身材走样
“喂完奶胸就下垂了”“母乳喂养会让人变胖”——这些说法让不少宝妈对母乳喂养望而却步。
其实,乳房下垂的元凶是孕期雌激素导致的韧带拉伸,与是否哺乳无关。有研究显示,坚持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的妈妈,产后体重恢复速度比配方奶喂养的妈妈要快,因为每天哺乳会额外消耗热量,另外还有助于子宫恢复。只要产后避免急速减重,佩戴承托力好的哺乳文胸,母乳喂养反而有助于重塑身材。
母乳喂养是场需要科学认知支撑的修行
识破这些谣言,才能让妈妈更从容,宝宝更受益。当我们用理性代替盲从,才能让“母乳”——这份母婴间的天然连接发挥最大价值。
来源:市北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
发布于:北京市正规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